2007-01-27

腦殘的「杜公」

已經很久沒有看新聞的我,今天在鬼混時,還是看了一下好久沒看的 yahoo 新聞。

誰知道繼教育部成語官網出包後,我們教育部「杜公」又來個神猛發言,這次他老人家似乎對「成語」又有點意見了,還把白話文推手胡適先生給拉了出來。先引用來自 Yahoo 的新聞(原文點這裡

引言:
杜正勝:使用成語就是國文教育失敗

更新日期:2007/01/25 02:32
記者:張淯/台北報導


三隻小豬等童話名稱,被教育部收錄在網路版的成語典附錄中,引發各界爭議;教育部長杜正勝24日表示,成語會使人思想懶惰,成語背後的故事如果不熟悉,一旦脫離情境就會沒有意義,「使用成語就是國文教育的失敗」。

杜正勝表示,他是胡適的信徒,向來反對用成語典故,且成語與現代生活無關,如果他是業務單位,「不會主張研究成語,更不會去公布」。他說,古籍「幼學瓊林」裡講了許多故事,不過,現代的小朋友不會去讀幼學瓊林,讀的是安徒生、格林童話,如果回到一百年前,講「國王的新衣」,恐怕沒人聽得懂,同樣的道理,把古代的故事拿到現代來講,大家也都不懂。

教育部網路電子成語典提供方便的查詢功能,卻被民眾發現電子成語典中,竟然連三隻小豬、灰姑娘等童話故事,以及麻雀變鳳凰、楚門的世界等電影名稱都查得到,而且連解釋都有。儘管教育部強調,這26個童話、電影相關辭彙是為充實語料而收錄在成語典附錄中,但為了避免爭議,教育部已在媒體披露後,移除相關連結。

杜正勝表示,儘管事前不知道這些事情,但教育部既然已經公布成語典,「就不應該外面隨便罵兩句,就收回來」。他強調,當教育部遭受質疑,身為教育部長,他還是會出來辯護,不會閃躲;不過,他個人是「胡適的信徒」,反對使用成語典故,也不贊成公布成語典。

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一定要反對這些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東西?一樣東西可以流傳許久不變,就是它有價值的証明,一昧地反對它,只會顯示出自己的無知,及對這些東西的不了解。憑什麼因為他自己沒常識又不看電視(原本想寫沒知識的,仔細想想,人家以前好歹是位學者,論這方面的知識,我還真的不一定比得過他),而一副全面否定成語的存在價值呢?還拿出有名的學者~胡適做擋箭牌,這就更可惡了,欺負死人不會講話就是了。

在我的印象裡,胡適先生在「八不主義」裡的確是有提過「不用典」這個東西,但後來的普遍解釋都是「不用冷門典故」,因為冷僻的東西沒幾個人聽得懂。我們「杜公」還拿來斷章取義,他下台後,似乎可以考慮去八卦雜誌寫稿,這麼會扯,不去寫這種八卦文章,還真是浪費了他的「才華」。

在教育部的成語網站上,我發現了一篇很好笑的文章,跟「杜公」現在的發言相比,實在是很有點諷刺的感覺(原文點這裡

引言:


國家語文資料庫建構計畫是教育部三年前所推動的語文建設重要工作之一,包括了三部辭典及資料庫,現在《成語典》首先完成,上網供各界參考使用。這是繼《國語辭典》系列、《異體字字典》後,教育部所推出的第五部網路辭典。

在漢語的歷史中,成語一直以其優美的姿態獨具特色。它不但具涵了先民的語言智慧,更是讓漢語顯得有深度的重要成分。這部《成語典》收集了五千餘條的成語,主要的編輯體例包括了釋義、典源、典故說明、用法說明、辨識、參考詞語等,並且附錄了原《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的兩萬多條成語來豐富它的內容。論時代,兼容古今,表現了漢語的深度;論地域,融會四方人民生活之經驗;論體例,容易翻檢,講究實用,豐富了語文的教材。除正文外,本辭典也提供了編輯基礎資料庫,包括四萬多條成語出現在各成語典的頻次訊息,相信這些都是對成語教學有相當的幫助。

漢語整理是國語文教學上不容忽視的部分,提升國民語文能力就等於提升國家競爭力,因此過去幾十年,教育部秉持此理念,利用有限人力、物力,不斷地整理成果,提供學校教學利用,也是全民終身學習的重要工具。

在《成語典》甫將推出正式版之際,除感謝編輯委員及工作人員的辛勞外,更期盼在網路數位文化世界中,臺灣不但永不缺席,且更加亮麗。

教育部長 杜正勝謹識 94年4月19日

上面的文章是確確實實從教育部成語典的「成語典﹣﹣網路版編輯說明」裡引用出來的(如果有版權問題,請在「聯絡我們」裡留言告訴 Simon,我會立刻把這段刪掉的),雖然這種文章可能是槍手代打,但在發文之前,「杜公」也該看過吧?我個人覺得,說謊硬拗並不可恥,可恥的是被人家抓包了還要拗,這跟下三爛的賭徒有什麼不一樣?我們的「杜公」竟然跟武俠小說裡人人不屑的「卒仔」是同級的人物嗎?

最後引用余光中的發言,雖然我跟他不熟,沒看過他的著作,但看他跟「杜公」唱反調,我就很爽(原文點這裡

引言:
學者看法》余光中:成語是文化現鈔

更新日期:2007/01/25 07:10
記者:張錦弘/台北報導


詩人余光中等學者昨天指出,成語是精緻文化的「現鈔」,日常生活隨時可用,譬如說杜正勝發言「動輒得咎」,都得用到成語;部長還是少開口,否則「杜正勝」遲早會變成負面成語。

搶救國文聯盟發起人余光中表示,經過幾千年演變,現代人說話、寫作已不會通篇文言文,但文言文仍以成語的方式保存下來,成為「白話文的潤滑劑」,就像「隨身攜帶現鈔」,成語不假思索脫口而出,往往能收畫龍點睛之效,怎能說它沒價值?

「日常生活不用成語,可能說不了像樣的話。」余光中舉例,他去車站買票,售票員認出他,往往會說「久仰大名,總算見到廬山真面目」,出口都是成語;再如杜部長因「罄竹難書」、「音容『苑』在」等成語引發爭議,說他「動輒得咎」,也很傳神。

余光中認為,教育部根本不應管成語這檔事,也不應編成語典給「標準答案」,應該讓成語自然演變,冷僻、少用的成語自然會被淘汰,而「粉絲」等日常用語或外來語,只要好用且形成共識,就會流傳。

余光中說,使用成語是很微妙的學問,陳腔濫調不好,但避免用成語,則又太囉嗦,通篇廢話。文白並用、時緊時鬆,文章更有力。

台師大國文系教授林安梧則認為,成語是文化傳統經時間考驗,累積下來的智慧結晶,像守株待兔、齊人之福、刻舟求劍等成語,簡單四個字,就可傳達豐富的意涵,怎能輕言捨棄。

林安梧指出,胡適不會盲目反對使用成語,他反對的,應該是陳腔濫調、以及像「三隻小豬」等標新立異、還無共識的成語。

林安梧也呼籲教育部不要再捲入成語的是非,部長也不要再硬拗,以免大家以後罵人,會說「你不要那麼杜正勝」。

P.S. Lucifer 教授,希望你正式榮升時,這傢伙已經下台了 ...

0 意見:

張貼留言

請勿使用注音文留下訊息,否則一律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