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17

關於液晶顯示器~解析度、DVI&HDMI

這篇其實是篇舊文了,主要是為了怕被人家問相關的問題,所以整理出來的一些關於液晶顯示器的資料,由於我個人認為寬螢幕的戰爭還沒有結束(註),所以只放了之前 4:3 的資料。

~解析度篇

目前市面上 LCD Monitor 可以買得到的大概有以下幾種解析度(筆記型也是一樣的 )
  1. XGA:1024*768
  2. SXGA:1280*1024
  3. SXGA+:1400*1050
  4. UXGA:1600*1200
另外還有一些解析度更高的面板(通常是有特殊用途的),與目前愈來愈多人使用的寬螢幕 16:9 or 16:10 在此先不討論,液晶顯示器的解析度表示它可以顯示的點的數目,這是一個固定值,沒有辦法調整的,同樣的尺寸之下,解析度越高則可以顯示的畫面越細緻。

假設你買了一個 XGA 的 Monitor,則你的顯示卡千萬不要設定成其他解析度比如說 800*600,因為在這種情況之下電腦實際上是把一個 800*600 的畫面擴散成 1024*768 在顯示,結果就是看到一個比較模糊的畫面。

正確的做法是,買了什麼解析度的 monitor,顯示卡就設定成那個解析度。

通常解析度愈高,代表著價格愈嚇人 ...

~DVI

不知道有沒有人注意過,愈來愈多的顯示卡會多一個白色的接頭,跟我們平時使用的 15 針 D-Sub 接頭不一樣,這個白色的奇怪玩意兒就是 DVI 接頭!

DVI 其實是 Digital Visual Interface 的縮寫。

電腦處理的是數位信號,處理完之後送出來的也是數位信號,但是傳統的 CRT 使用的是類比信號,為了與 CRT 顯示器溝通,輸出的信號必須先轉換成類比的才能使用,因此一般顯示卡的輸出(D-sub,就是有 15 pin 的那個小插槽),送的是類比信號。

LCD 使用的也是數位信號,但是為了與一般顯示卡相容,所以會設計成可以接收 D-sub 接頭送出來的類比信號,然後再把這個類比信號轉換成數位信號去處理與顯示。

這裡就產生一個問題了,不論是數位轉類比或類比轉數位,只要是轉換,就一定會有信號的遺失,為了相容這個愚蠢理由,LCD 進行了兩次本來不必要的信號損失,造成的結果就是,看到的畫面會有一點點模糊,而其實 LCD 原本的能力可以顯示得更清楚。

由於這些年顯示器的汰換更新,LCD 佔的市場愈來愈大,顯示卡廠商也開始推出可以直接輸出數位視訊的顯示卡,也就是多了一個叫作 DVI 的插槽,如果你買一個有 DVI 插槽的顯示卡,再買一個有 DVI 插槽的 LCD,這時 LCD 所顯示的清晰程度才是該 LCD 原本所設計出來的能力。

當然,這樣的組合肯定是比較貴的,如果你不是對畫質非常挑剔,可以用就好的話,可以考慮省下這筆錢。

~HDMI

HDMI 是 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 的縮寫。

當初 HDMI 是被設計來取代較舊的類比影音接頭,它比較特別是是,不止是傳送視訊畫面,還包含了音訊資料,如果電腦支援的話,它可以一條包下視訊&音效二個接頭(畢竟,它是為了家電設計的)

由於大型的液晶&電漿電視都可以支援電腦的訊號輸出了,所以市面上也可以看到愈來愈多的顯示卡支援 HDMI 輸出,甚至許多電腦的 LCD 也開出現 HDMI 介面的機型,由於是新的規格,所以大多用在較高階或主推家庭使用的 LCD 上頭。

純論輸出的視訊畫面,Simon 的眼睛實在是看不來它跟 DVI 有什麼差別(也或許是我家的 BenQ SH4241 不夠好),對我來說,唯一有差的大概就是它含到音訊的部份,但以我自己的使用習慣來說,實是沒什麼差別。

註:現在寬螢幕的規格有 16:9&16:10 二種,「16:9」大多是家電用的,像是 DVD 或藍光電影,或是大型的液晶電視;電腦大多走是「16:10」的比例,我個人比較偏向「16:9」這個比例,所以暫時不在這裡討論寬螢幕的問題。

0 意見:

張貼留言

請勿使用注音文留下訊息,否則一律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