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有點小小劇透,沒看電影的人想清楚再看 ...
2007-12-20
2007-12-14
黃金羅盤~令人著迷的動物們
在這部電影沒有出現之前,我相信一般的台灣人對 Philip Pullman 的黑暗元素三部曲是很陌生的,我也是在一次「意外」中才發現這部書的,雖然是原文書,但我仍舊以破爛的英文程度看得津津有味(這部書的定位是童書,所以裡面的英文是我比較容易理解的,像哈利波特一樣)。
不提電影情節及演員表現如何,看了整部電影下來,我不禁讚嘆現在電腦動畫的科技實在到了「幾可亂真」的地步。黑暗元素三部曲裡,守護精靈是很重要的角色(代表潛意識),所以守護精靈的逼真與否,成了整部電影是否能夠呈現出 Philip Pullman 所建構世界的關鍵。為什麼這麼說,由於是第一部,要先帶領觀眾進入 Philip Pullman 的世界裡,有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就是藉獸觀人,這是 Philip Pullman 設計出來的一個極有趣的點,所以動物的特效佔了極重的戲份。
舉個例子,喜愛探險,艾塞列公爵的守護精靈是一頭雪豹,象徵了他自視不凡以及冒險犯難的個性(他的主戲其實還沒上場,電影第一集並沒有把小說第一集的橋段拍完,還砍了不少片段);Nicole Kidman 飾演的考爾特夫人則是標準的蛇蠍美女,她的守護精靈成為兇暴的金絲猿,也明白呼應著她的外貌與個性;我個人認為小孩子的部份是最難做的,因為會隨時變來變去,代表著小孩子有無限的可塑性。毫無疑問地,這部電影的特效團隊做到了。
不論是每個人的守護精靈,甚至是小說裡出現的「武裝熊」(我超喜歡那頭武裝熊的),都完美地在這部電影裡呈現出來(我每次看動物們講話跟牠們的表情,都覺得很好玩)。至於飛船、車輛、建築 ... 甚至是人物造型等,也都呈現出這個虛構世界裡的美感。雖然我並不覺得這部片改編得很成功(情節砍得太多了),但它帶給我二個多小時的樂趣是無可否認的,沒看過黑暗元素三部曲的人,不妨先去看看電影營造出守護精靈的平行世界,或許會更有興趣去看看原著小說(台灣的出版商已經成套在賣了,很容易找得到)。
2007-12-13
些許失望的天觀雙俠
之前看新聞的介紹,說武俠小說出了位奇才鄭丰,她寫的天觀雙俠,在二岸三地引起極大的反應,除佳評如潮外,甚至被譽為繼金庸、古龍、梁羽生之後,新世紀古武俠接班鉅作,更有不少名人出來推廌說這是部難得一見的作品這一類的話。
對喜愛看小說的 Simon 而言,這可是天大的喜事,不用在看殺時間網路小說(網路上的玄幻小說其實是有公式的,找個時間我會寫篇我自己的看法),有部不錯的作品等著我,這可真令人高興,立刻透過管道弄來看了一下。書是看了,但,坦白講,別人怎麼看我不知道,我個人是挺失望的 ...
我沒有看完整部小說(這對我而言,可是很難得的事),或許是期待愈高,失望愈大的關係,拿鄭丰與金庸相提並論,我覺得是太過讚譽了(特別是在我從第一集就猜到滅門的背叛者是誰的時候。謎之音:『這是武俠小說,不是推理小說好唄,合不合邏輯在這裡不是重點』)。
我第一次看金庸的作品是笑傲江湖(那年是小六,我媽氣個半死,武俠小說在長輩眼裡是『浪費時間,影響學習』的東西),看到不少情節時,都會讓我有種「俠,應該是如此」的那種澎湃奔騰的豪情悸動。為此,我成為金迷之一,國中一年級時,即使被老媽罵,我還是硬著頭皮把整套金庸看完(後來是因為金庸亂搞自己的小說,我才開始不屑這位金大俠)。或許這是她的第一部作品的關係,整部書沒有辦法給我那種「我想要繼續看下去」的那種感覺(那些廢寢忘食看書的人還真厲害),儘管二位主角有什麼奇遇,我總覺得我只是個旁觀者,完全沒有想融入或是身在其中的感覺。看金庸、古龍、梁羽生或黃易的成名作品,會有種隨著主角起伏的感覺,當主角被人「堵」的時候,你會擔心;當主角因禍得福時,你會高興。金庸有句話說得很讚:「小說的主角是人」,也因此,好的小說是很容易跟我們產生共嗚的。
在看書中的情節時,我往往會跟金庸某些作品的橋段,甚至是場景重疊在一起(其實,主角的個性也是),總感覺得到金庸風格成為這部書的影子在幕後正囂張地奸笑中(這就是被譽為接班人的主因嗎)。我個人很佩服她在為這個冷冷清清的武俠世界裡帶來了新面孔(總算擺脫了溫瑞安、黃易等人了,她的出現,會不會給這些『前輩」們壓力),但我更希望我能看到她寫出像黃易、溫瑞安般有別於金庸的作品。這個世界永遠都只有一個金庸,崇古尊聖永遠創造不出新武俠的時代。
以第一部作品來說(如果我沒有搞錯的話),她是很棒的,最起碼比金庸那些短篇催眠聖品來得好(古龍&梁羽生二位的作品大部份都是催眠仙藥;黃易很多作品跟A書沒什麼二樣;溫瑞安『寫完』的小說實在少得可憐),我個人得期待她的下一部作品,也希望她可以拋下金庸的影子,真正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