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之後,我才發現我自己似乎也是個樂活族(只是是很窮的那個),因為我喜歡天然的東西(但往往天然是要付出代價的)!
大聲喊Lohas!樂活族
坂本龍一、無印良品、陳月卿……
樂活族的生活方式既簡單又很炫,已席捲全球,且正在改變世界的面貌與想法,你也加入了嗎?
愛健康、愛地球
不只是愛地球,也不只是愛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而是兩者都愛的生活方式,跨越地理、種族、年齡的限制,滲透全球和台灣,這就是「樂活(Lohas,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美國社會學者雷保羅(Paul Ray)與同事花了15年調查,於1998年寫了一本《文化創造:5000萬人如何改變世界(The Cultural Creatives: How 50 Million People are Changing the World)》定義了樂活族:一群人在做消費決策時,會考慮到自己與家人的健康和環境責任。
因應樂活族的興起,樂活市場應運而生。包括永續經濟(如綠建築、再生能源等)、健康生活形態(如有機食品、健康食品等)、另類療法、個人成長(如瑜伽、健身、身心靈成長等)和生態生活(二手用品、環保家具、生態旅遊等)。
樂活真 hot、真 in
這個市場巨大到無法想像,美國的大型市場調查雜誌《營養產業期刊》調查,2003年美國有4400億美元,比一些小國的生產毛額都高。雷認為,過去美國以每年1%的速度成長,但現在4400億美元卻是由每年10%成長的市場所擴展,「因為愈來愈多人更有自信、更積極進入這個市場,」他說。
目前美國每四人中有一人是樂活族、歐洲約是三分之一,但他預估,10年內美國將有一半的消費者都是樂活族。
英國早在1946年就實施有機認證,是全世界最早有機認證的國家,可說整個國家就在支持樂活。
查理王子發起的有機品牌duchy-originals就是其中代表,這個品牌從食品到保養品都賣。
英國國民品牌美體小舖(The Body Shop)創辦人安妮塔.羅迪克(Anita Roddic)不僅經營事業,更是伸張人權、動物權、主張環保的人士。
不僅美體小舖的產品素材是自然,所有成分沒有以動物為實驗對象,所有材質都可以再生,所買的商品都不是在侵犯人權下的產物。
因此美體小舖發現製造肥皂的歐洲廠商利用廉價移民勞工,立即決定更換廠商,在英國格拉斯哥一個貧困的社區中建立肥皂工廠,提供當地就業機會、促進該地經濟發展。
大企業也關注樂活
為掌握樂活市場,樂活論壇每年都會舉辦,今年是第九屆,在美國加州舉行。此論壇一年比一年盛大,許多大公司都關注此會議。
例如英特爾(Intel)和戴爾電腦(Dell)提供會議期間的 cyber cafe,提供最新的電腦和免費無線上網;大廳展示福特汽車新推出的全球第一台減少空氣污染的油電混和車(Hybrid);主持人坐的椅子也是由有機原料製成。
瞄準這群樂活族的媒體就應運而生。據估計,美國至少有 40 本雜誌針對此市場,如 2001 年創刊的《有機品味(Organic Style)》雜誌,即表現亮麗,目前發行量約有73萬份。日本也約有10本雜誌針對此市場,表現最好的《天然生活》發行量約18萬本,連台灣也有不少粉絲。
我投資,因為我樂活
和其他市場不同的是,樂活市場的投資人很多是因為自己身體力行,就成為樂活族,也連帶投資樂活市場。
《華盛頓郵報》最近報導,二、三十年前在科技領域活躍而躋身億萬富翁的科技「舊」貴們,最新的選擇是投資樂活。
因為他們年紀漸長,開始關心自己和家人的健康,也順便投資。如美國線上(AOL)創辦人凱斯投資2000萬美元在瑜伽和彼拉提斯錄影帶。
「我們相信我們接近一個轉捩點,會有愈來愈多人尋求更健康、更平衡的生活方式,」凱斯對媒體說。
台灣也有這樣的趨勢,台塑、奇美、光寶、永豐餘也跨入健康食品業,就是因為大老闆們要吃有機蔬菜,也把提供有機蔬菜當做員工福利之一。
以下是OFF學↓↓
進入二十一世紀,隨著醫學的發展迅速,人類平均壽命逐漸延長,人口結構也逐漸老化。然而長壽並非理所當然,其實健康陷阱仍然不少。而在這個人口老化現象之下,除了年齡的數字增加令人欣喜,老人生活與生命的品質也是格外的重要。
從健康的角度來看「OFF學」,可以將「OFF」解釋為氧氣(Oxygen)、樂趣(Fun)及朋友(Friend)。現代人與大自然日行漸遠,連呼吸一口無污染的新鮮空氣都很困難,附帶的也遠離了充分的陽光與好山好水,這是很可惜的事。二十一世紀的新新人類何以成為「草莓族」的代名詞?或許是因為在壓力與樂趣之間找不到一個平衡點,因為懂得人生的樂趣才可以提升面臨壓力考驗的閾值。而貼心知己的好朋友更是當代社會的稀有動物,因為在競爭的情境下,如果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也像是在網路遊戲中區分並尋找策略伙伴與情勢敵人的話,則許多心事將成為情緒控制的壓力與死角,而心中的鬱悶也將成為健康的殺手。
假如台灣的健保與醫療生態,因為政治的迷思而無法走出「資本主義下卻建構社會主義醫療制度」的矛盾,便無法避免走向世界所有公醫制度國家的共同缺失,即醫療服務速度受「總量管制」而產生塞車。此時或許醫病雙方不必怨天尤人,因為或許還可選擇苦修「健康OFF學」這條路來走。
0 意見:
張貼留言
請勿使用注音文留下訊息,否則一律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