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好友L大教授的福(或該說脅迫),我在上星期一口氣看完了上下二集,原本是不想寫的,但「受虐」了這麼久,不寫些什麼出來,心裡還真的覺得怪怪的。
在台灣,這部片可真的是名動一時,扣除超長的拍片時間外,更因為霧社事件拍成電影的關係,在上映前後,幾乎所有的媒體都在報導這部片(連那時可沒電視可看的我都知道,看炒成什麼樣子),幾乎瘋狂到有點「有看才愛台灣」的跡象(連我家人都這樣 ... 囧rz ...)。
可惜,我是個反社會情結頗重的人,愈是這樣,我就愈不想去戲院看,若不是L大教授堅持要拖人下苦海,我大概要好久好久才會想到要看吧 ...
整部片看完,我個人其實覺得頗空虛,整部劇情沒有所謂的「主線」可言,我完全看不出來導演要表現什麼出來,主角算是誰?整部電影要講什麼?坦白說,我真的看不出來。若不是我自己無聊有自己找資料看過整個霧社事件,要從這部電影裡瞭解整個事件經過,真的很難。這樣的故事結構出國比賽拿不到獎,還真的是天經地義的事。
我自己的認知,霧社事件其實是件頗無奈的悲劇。日據時代下,台灣本來就是提供資源的地方,認真管理?那還真的是別傻了,更別提「外派」來台的日本人以「皇民」自居,當然會有種高人一等的感覺,壓榨殖民地居民其實一點都不難理解。
在這樣的時間背景下,一塊土地上存在了對立的原住民、移居的漢人與來台的日本人,這麼多不同的思想,當然或多或少會有些衝突產生,霧社事件可以說是這段時期所發生的一段插曲(臺灣民主國、北埔事件、西來庵事件等),這段時間裡,有不少的孩童從小就開始接受日本教育,認同的是日本文化,在這些父輩的反抗事件裡,真的是最尷尬的角色。
對我來說,我希望電影可以呈現的是不同思想間的衝突,而不是什麼都拍的大雜燴。我可以感受到魏導想拍部所謂的史詩巨作,也知道他不想中傷電影中的任一種族;但,什麼都要拍的情況下,他反而很成功的表現出漢人的沒膽、日本人的狂妄與原住民的固執己見。
我個人很佩服魏導圓夢的決心(花這麼久的時間只為圓夢,這可是我辦不到的,真的了不起),也很欽佩他整部片「原汁原味」的採用原住民的語言,不過就這部電影來看,如果頗讓人覺得可惜,同樣的題材,我比較推廌公視的「風中緋櫻:霧社事件」。
公視拍攝的主線比較單純,就是從霧社事件生還者~高彩雲女士的觀點來描述整個事件,這樣的主線,其實比起賽德克巴萊的表現方式來得更加直接,也更讓不熟悉時空背景的觀眾,更能瞭解這段時間所發生的一切。
至於在媒體訪談裡,電影中再三強調的特效,呃,某方面來說,我也算是電影的從業人員,從我的角度來看 ... 還有很多的加強空間 ... 囧rz ... 最後,我真的必需說,雖然電影因為愉樂性的關係,可以容許一些較為誇張的情節,但,最後那個「巴萬無雙」的橋段真的是太誇張了 ...
P.S. 賽德克巴萊裡,我最喜歡的其實是小朋友的對話,直白有力,反而會讓大人陷入深思裡。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0 意見:
張貼留言
請勿使用注音文留下訊息,否則一律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