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25

奇怪的旅日華僑

之前新聞炒得不可開交的中村夫婦的事,我在前二天吃自助餐時又看到了很奇怪的插曲(我大多數的新聞來源都是從中午吃自助餐時看的),說是有對旅日歸國的夫妻也嫌台灣很吵雜,甚至到了無法忍受的地步!

  電視台的記者親自去拍了這對「受難者」夫婦的居所,我看了一下差點沒把飯噴出來,他們住在廟口跟菜市場旁邊,卻嫌週圍很吵鬧?我不禁懷疑是挑這則新聞來報的人腦袋有問題?還是這對夫婦的腦袋有問題(搞不好二個都有問題 ...)?

  廟口有活動,吵雜是應該的,在中國人的想法裡,應該叫「熱鬧」吧?

  誰能想像沒有「配樂」的八家將是什麼樣子嗎?

  至於菜市場,那更好笑了,市場人這麼多,攤販賣東西的聲音,有人殺價的聲音,諸如此類的狀況,怎麼可能安靜?別說是菜市場了,就連超市也有一定的聲音,要安靜舒適的居住環境,怎麼會選在那裡呢?就算是日本,一樣的環境,也不會安靜到哪裡去吧?我自己去過東京的阿美橫町,也是吵得要死啊,哪裡安靜了?這種狀況,與其說是國人的習慣不好,還不如說是挑那裡住的人白目!

  真的不知道為什麼會播這種白目的新聞,是給人家在吃飯笑一下嗎?

2006-03-22

消失的名店(二)

續上篇「消失的名店 」,這次要講的是天母的名店~茉莉漢堡!

  剛搬來天母的時候,Medea 還對速食一臉不屑的樣子,一副速食有什麼好吃的,有必要特別跑來吃嗎?在我的堅持下,她大姐才肯陪我去吃。說真的,茉莉這家店因為久了,所以店的外觀實在是不怎麼樣(這家店可以天母的超級老店了,從我對天母有記憶就有它了),而點菜的歐吉桑跟歐巴桑也是一副屌屌的樣子,實在很難把它跟好吃聯想在一起。很難想像要吃個速食還得排隊排個好一會兒 ...

  但挑剔的 Medea 在吃過之後,就對速食有了全新的認識,一樣是漢堡,一樣是薯條,為什麼茉莉就是特別好吃呢?一樣是看起來不怎麼樣的三明治,為什麼吃起來就是會讓人一口接一口,完全停不下來呢?於是,Medea 被我帶上了喜愛速食的不歸路(之前 Medea 吃東西是完全不會把速食列入考慮的)

  或許是我跟 Medea 太挑吧,再加上最近茉莉的班底有做調整的跡象,只要幾位「老鳥」不在,做出來的東西就跟以前是二回事,講白點就是菜鳥弄出來的水準跟老鳥弄出來的差了一大大截(雖然還是比M記好吃許多)。最明顯的証明就是幾乎沒有排隊的人了(事實証明,消費者的味覺還是很靈敏的),以往早餐時間坐滿滿的位子,也都變得空盪盪的了!搞得我們要吃茉莉時,還得看運氣,如果沒看到老鳥坐?,立刻換別家用餐。

  我個人很希望茉莉能恢復過往的水準,畢竟,好吃的速食店並不多!懶得再寫對茉莉的介紹(網路上的介紹太多了,問問 Google 大神就一堆),我引用在 Yilan 美食生活留言板裡的一小小段介紹,原文點這裡

「茉莉漢堡」


  位於天母美國學校旁的茉莉漢堡,人氣超旺,兩層樓面,簡單的桌椅擺設,門面有些老舊,自助式點餐方式為拿著托盤排隊,點餐再付款取餐。
  
  一樓開放式廚房熱氣、油煙、人潮吵雜,來店儘量以二樓座位為首選。


  店內各式餐點價位都在100元以下,全日供應早餐,火腿起司杏利蛋95元,包括蛋捲、薯條、吐司附奶油果醬;培根蛋煎洋芋80元,三片培根、兩個煎蛋、薯條、吐司附奶油果醬;飲料須另外點,咖啡30元、奶昔40元。


  早餐及漢堡、豬排飯、馬鈴薯沙拉等,味道均還可。


  整體而言,茉莉的服務品質有改進空間,簡餐店般的環境也很普通,餐點雖合味口但也並不突出,遠道專程前來朝聖者或許會失望而歸。


  我大概懂得為何許多天母在地人對茉莉漢堡情有獨鍾,因為對許多天母人而言,在茉莉咀嚼的不僅僅是食物的滋味,也是:


  一種童年的滋味,
  一種歲月的滋味,
  一種記憶深層的滋味,
  一種數十年來生命歷程的滋味。

茉莉漢堡
地址:台北市中山北路六段752號
電話:02 2871-4997

2006-03-17

消失的名店 ...

最近我跟 Medea 去一些熟悉的店家,都發現味道大不如前。

  印象最深刻的是「聚」這家店了(其實還有一家,但,下次有時間再寫吧),之前就有聽朋友說它變難吃了,水準沒有以前高了,那時,我跟 Medea 心裡想的是這位朋友應該是沒有去本店吃吧,本店的水準應該還是很棒的呀(因為我們之前去敦北店吃過,是完全不想回想的回憶)!

  於是呢,在某一天加班加得要死的星期五晚上,我跟 Medea 想說去聚「補一下」,讓自己好好舒緩一下,享受一下吃完好料的飽足感!興沖沖地騎車到本店去「享受」一翻,停完車,到了門口,我的心就涼了半截 ...

  我跟 Medea 都有心理準備,來這裡是要排隊的,但,門口空一人,不用等就可以直接入座了!我們還不疑有他,很高興地就到用餐的地方了。

  看到了菜單,價格統一了,不管是魚、牛肉、或豬肉,都是 $530。以豬肉來說,似乎有漲價的感覺,無所謂,來吃飯就是不管價格的,爽最重要(所以 Medea 才一直說我是敗家子)。於是我們在小姐異樣的眼神下,依著我們之前的經驗(之前我們二個吃一鍋剛剛好),點了一鍋豬肉鍋(開玩笑,為了面子讓自己吃太飽,那是傻瓜幹的事情)。

  等了一會,高水準的湯頭來了,咦?顏色怎麼跟之前不太一樣?好像淡了點?在小姐「公式化」的服務下,我嚐了一小碗,哇咧,濃郁的海苔味去哪了?雖然喝得出是用海苔熬的,但沒有之前濃是不爭的事實;好吧,再嚐嚐前菜及配料好了,前菜的水準如同過往,還不錯,冰釀甜心蛋也還是很好吃;但 ... 豆腐怎麼變了?原本大大的手工木棉豆腐變成了小小的豆腐,雖然比我們之前在敦北店吃的「破碎豆腐」來得好(起碼看起來是完整的一塊),但,跟之前也差得太多了!

  想再給聚一次機會的我,不死心地努力地嚐嚐接著送上來的豬肉。這感覺,呃,好像冷凍得太過頭了,而且份量也少了,再搭上沒有以前濃郁的湯頭,讓我心裡不禁想起了在中山北路上的涮涮店(一份 $180 起,開始懊悔中 ...),也難怪小姐看我們點一鍋的眼神怪怪的,份量做過調整,變成一人份的了!

  接下來的事,我就回想不起來了(不好的回憶自動刪除中 ...),只覺得飯後冰品的紅豆金字塔還是很好吃,及工作人員有特別來問為什麼問券上會填不好的評價(憑良心講,聚的員工服務態度真的很好)。但結論就是,除了沒得選擇,我再也不會踏進這家店了!

2006-03-02

可憐之人必有其可惡之處

最近看到新聞風風火火地在做救援卡奴的活動或新聞,說真的,以我個人的看法,我真的看不太懂為什麼要這麼幫這些不知節制的朋友。是政客作秀,還是媒體炒作新聞而已?

  信用卡在申辦時,每項條文都寫得清清楚楚的,借多少錢,還多少錢,這是很天經地義的事。刷卡只是銀行提供一個不用帶現金的管道,讓你方便而已,跟借錢是沒什麼二樣的。在我看來,銀行只錯了三點,第一個是信用卡審核制度不夠落實;第二個是不實的廣告;第三個是不當催收。

  以我自己的狀況來說,我真的無法理解為什麼會有人欠下這麼大筆的債務(扣除做生意之外)

  現代人不買名牌的包包好像沒辦法出門的樣子,我就不是很懂這是什麼心態。我仔細算算,一個 LV 的包包大概就要了我一個月的薪水(高級的可能還不止),這還是我不吃不喝的狀態,為了一個包包,值得嗎?我還寧願去多吃幾頓大餐(一個高級的包包算 4 萬就好,王品台塑牛排一份了不起 2,000,可以吃 20 客)

  在吃自助餐時,店家都會把電視調到午間新聞,但我看到這些因為無法自制而欠下大筆債務的人,我的心裡只有憤怒的感覺。

  憑什麼他們欠債可以不用還錢?

  憑什麼大家都要幫他們?

  那我們這些奉公守法的小老百姓算什麼?

  真正因為生活壓力而欠下卡債的人有多少?

  好手好腳的,不老不殘,憑什麼要利用社會資源來處理他們的債務?

  這些社會資源去幫助其他的弱勢團體會不會更好?

  或許會有些人認為 Simon 的想法有點殘忍,但我個人認為既然爽到了,那就要付出相對的代價。

  等價交換法則雖然不適用在任何事務上,但基本上在這裡是可以認同的。想要早點爽,那就是之後多還點,名牌可以說是人人愛(呃,我就不是那個愛名牌的,我真的看不出來 LV 有什麼好看的),那為什麼就是有人可以忍著不買,沒什麼收入的人憑什麼先享受這些應該在中年才可以使用的東西?

  我曾在某個網站上看到了篇文章寫得很中肯,引用給大家看看,Simon 的文筆不太好,可能無法完整地表達出自己所想要表達的意思,但我還是認為簡簡單單地過生活會比較好(我相信我寫了這篇後,應該會有不少人反感,但我還是想把我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也因此,我不打算公佈這篇的網址,以免在這種時局裡造成人家的困擾)

引文如下:
  我覺得我們現在的社會價值判斷標準真的有問題了!尤其是立法委員,還要為這種人奔相走命救卡奴,就不知道救卡奴是多神聖的一件事?卡奴自己又負了什麼責任?


  十四歲的外甥女兒回家說「我們班同學都覺得當卡奴沒什麼不好,可以買很多名牌,然後上電視哭一哭說不定就不用還錢了,反正大家都在幫卡奴想辦法。」聽聽,這是下一代卡奴說的話。當各立委、民意代表、理財專家一面倒地幫卡奴出聲時,可曾想過奉公守法市井小民的心情?卡奴的負面教育還要繼續下去嗎?


  筆者的月薪六萬五千元,每個月在貸款、生活費中量入為出,從來不敢欠過信用卡公司一塊錢。我們每個週末到大賣場都盡量挑特價促銷品,百貨公司沒有打折絕不敢買,工作近十年連一個名牌包包都沒有買過,我並不是沒有慾望,而是在我的能力範圍內很辛苦地克制自己。


  反觀在電視新聞中泣訴的卡奴楊小姐,臉上掛著上萬元的古馳鏡框、手上拎著比我一個月薪水還高貴的LV提包,口口聲聲她活不下去、看不到明天,要求銀行寬貸、政策救命。憑什麼?我們的心中只有一句,憑什麼?


  妳又願意付出什麼來得到這些救援?是獻身公益?還是義務勞動?社會幫了卡奴,卡奴們要付出什麼來換?


  社會上有很多經濟弱勢者,像失業的單親父母、繳不起營養午餐錢的偏遠地區兒童,他們都得不到社會資源的妥善照顧,筆者不明白這些卡奴憑什麼在享受奢華生活以後,竟可以厚顏要求社會資源協助?當他們佔用大量媒體曝光、煩擾許多財經專家出面研商時,正是變相在消費高昂的社會成本,但卡奴們自身又付出了什麼代價?


  卡奴原本就是相對沒有責任感的一群人,如今他們在享受不屬於自己的繁華富貴以後,反過來可憐兮兮地要求銀行、政府為其善後,依然不需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未來難道不會出現更多的卡奴嗎?


  我們的義務教育中對於理財、稅法等生活教育極度貧乏,很多大學生連基礎的財務知識都不具備,再加上社會風氣盡是向錢看,也難怪年輕不懂事的卡奴越來越多,一出社會就累積了完全無力償還的巨額債務。


  既然卡奴風暴已經形成,國、高中學校正應該藉此機會,教導學生基本理財知識和正確的理財觀念,除了救卡奴救經濟,更重要的是提早預防下一代的小小卡奴。